相关下载
首页 >> 相关下载 >> 正文

相关下载

重庆工商大学2013年度工作自评报告

重庆工商大学

2013年度工作自评报告

 

2013年,重庆工商大学党政领导班子在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及重庆市委四届三次、四次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牢牢把握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团结和带领全校师生员工开拓进取,奋发作为,圆满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工作目标,并在一些关键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三峡库区百万移民安稳致富国家战略》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获得正式批准,并进入实施阶段。

获得国家“两金”项目29项,立项数与批准经费均创历史新高。

首次获得国家“星火计划”项目,在该项目领域实现零的突破。

获批“重庆市2011协同创新中心”,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工作取得重要突破。

按照市委教育工委有关文件要求,下面将校级领导班子2013年度实绩汇报如下。

一、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依法民主公开办学

学校民主决策机制健全。党委始终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制度,重大事项均由集体讨论决定,班子成员团结协作,班子的整体合力进一步增强;学校依法建立并逐年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健全了二级教代会制度,校院两级教代会坚持每学年至少召开一次教职工代表大会,分别听取并审议校、院年度工作报告、经费收支报告、审计工作报告,对事关校、院发展大计、事关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进行认真审议;教代会及其常委会经常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对学校的茶园征地项目、绩效工资改革、综合实训与文献信息中心建设等重大决策、重大事项进行民主监督,既维护了广大教职工权益,又为学校发展建设提供了建议意见,取得了令广大教职工满意的成效。

校务公开逐步深化。按照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学校及时对校务公开、信息公开、党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成员进行调整、更换;根据学校建设发展实情制定了校务公开、信息公开、党务公开的实施细则和有关规章制度;完善了集校务、党务和信息公开于一体的信息公开网页,将学校的机构设置、人事任免、招生收费、基建项目、大宗物资采购、重大项目招标、教育教学管理、科学研究进展以及后勤服务项目等全部及时予以公开;校务、党务及信息公开内容真实准确,程序规范合法;除了网上主动公开之外,学校还进一步完善了校领导接待日制度,健全了信访工作制度,通过书记信箱、校长信箱多种方式进行校务公开;广大师生对校务公开工作满意度高,全年没有收到任何投诉。

师生权益保障有力。学校按照国家《劳动合同法》有关规定建立健全了教师聘任制度,教师聘任工作有“法”可依,教师聘任程序规范、严谨;教师聘任后均签订劳动合同,确保教师的工作条件和合法权益;学校还积极创造条件改善教学设施设备,提高管理和服务质量,改善教师工作和休息环境;充分尊重学生受教育权,学校对学生参与课外创新实践、个性化素质和能力拓展提升、正常生活住宿以及安全等方面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和可靠保障,护航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分别建立健全了教职工和学生申诉制度,师生申诉委员会严格按照《重庆工商大学教师及其他教育工作者申诉管理办法》和《重庆工商大学学生申诉管理办法》处理师生申诉案件。近三年来,由于学校依法治校工作扎实有效,师生无一人对处分结果有异议,申诉率为零。

二、着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党风带校风促教风强学风成效突出

领导班子建设出实招见实效。2013年,学校领导班子按照中央、市委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总体要求,以贯彻落实八项规定为切入点,聚焦“四风”问题,在领导班子带头转变作风方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效。学校领导班子组织了学校层面的专题集中学习活动23次(党委中心组扩大学习会4次、党委全委会专题学习2次、党委常委会专题学习17次),班子成员结合学校改革发展、分管工作及作风建设撰写了学习体会文章至少2篇,并通过校园网、校报等媒体进行公布分别召开了校级层面专家学者代表座谈会、离退休老同志代表座谈会等8个座谈会;同时,11位校领导深入各自联系学院和分管部门,主动上门听取师生员工意见建议32场次;在此基础上认真撰写对照检查材料,以整风精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学校坚持边学边查、立查立改,党委书记、校长及其他校领导多次带领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深入实地进行现场办公,重点针对师生反映强烈的问题所确定的整改项目进行督促检查,得到了师生高度认可。党委中心组学习每次参学率均在98%以上。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强。学校党委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严格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健全和完善了党委议事和决策机制;坚持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坚持每年一次的校级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制度、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制度,建立和完善情况通报制度、征求群众意见制度,进一步完善民主党派、无党派代表人士参与学校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的工作机制。班子团结有合力。学校党政分工合作、协调配合、同心同德、攻坚克难,使学校发展实现了目标方向统一、思想组织统一、管理决策统一、工作部署统一,开创了学校办学新局面。

干部队伍建设卓有成效。竞争择优,选人用人质量和公信度进一步提高。严格贯彻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在顺利完成新一轮中层干部换届工作基础上,对缺岗的干部进行了增补,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更趋优化。拓宽渠道,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力度。制定了干部培训实施意见和干部教育培训计划,坚持每年举办干部寒暑假读书班、短期培训班、工作研讨会等;完成了市委组织部、市委教育工委等上级单位的调训任务;充分利用“重庆工商大学干部在线学习中心”和重庆干部网络学院在线学习平台,做好了干部在线学习工作。加强监管,激发干部工作动力和创新活力。进一步完善《重庆工商大学处、科级党政领导干部管理暂行条例》、《重庆工商大学干部职业道德规范》等规章制度,干部管理工作更加规范有序;及时维护和更新了中层干部及以上干部的个人信息,做好了领导干部收入申报、礼品登记和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工作,坚持领导干部谈话制度和述职述廉制度,开展了全校173名中层干部2013年的年度考核工作。加强党务干部队伍建设。按照上级要求配齐党务干部,坚持基层组织到期换届制度,坚持充分利用党校平台建立党务干部定期教育培训制度,使教育培训工作常态化,党务干部的工作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党务干部在规范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拓展了原有的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品牌,深入开展了大学生文明修身工程、大学生反哺思源行动、“中国梦·工商梦”系列主题活动等一系列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绩斐然。

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切实提高。基层党组织设置更加科学合理。学校按照三个“有利于”的要求,根据学校机构调整实情,将江北校区管委会党总支与机关党群党总支合并,将原有的5个艺术类学院合并成为一个艺术学院,统一为一个党总支,减少了干部职数;根据教职工岗位特点和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分别将教职工、学生党支部设在教研室、实验室、教学团队、学术团队、科研平台、年级、班级、社团、公寓等,形成了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相对应的党组织体系,实现了“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组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基层组织按期进行换届选举,学院教学单位配备专职党总支(分党委、直属党支部)书记或副书记,规模较大的学院配备抓学生党建工作的专职副书记。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2013年,通过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基层党组织在干部作风建设、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工作中很好地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各学院党总支(分党委)坚持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学院重大问题和重要事项,必须经党政联席会民主讨论、集体决定。学院党总支积极支持行政负责人按照职权范围独立开展工作,在教学、科研、育人等方面发挥作用。党内民主建设逐步深化。健全和完善了党务公开制度、党费年度通报制度、党员先锋岗制度等一系列党内民主监督制度,有效保障了师生党员民主权利。利用七一、重阳、春节等节假日等,加强对老党员和贫困党员的慰问,做好了党内关怀和帮扶工作,切实解决党员实际困难。

党员教育管理规范。高度重视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学习方面的要求,开列了党员干部必读书目、选读书目,规定了必读篇章和撰写读书体会的数量;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坚持为全校每个党总支、党支部和党委职能部门订阅了《当代党员》、《党员文摘》、等期刊杂志,切实规范党组织生活的内容、形式、程序,确保了支部组织生活的质量;做好12371党建信息平台建设和党内统计工作,对全校3000多名党员的电子信息进行了及时维护,重庆市内党员党组织关系网上转接更加便捷;按上级要求完成了上半年和本年度的党内统计工作;加强党费收缴、管理和使用,增加了党费收支管理透明度,充分发挥党费在党员教育培训、表彰、帮困等方面的作用。党员发展工作规范有序,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严格规范程序,积极稳妥发展党员。目前,有党员3466人,其中在职教职工党员1394名、离退休党员291名、学生党员1781名。本年度,按照上级要求发展党员1183人(其中学生党员1174名,教工党员9名)。

三、思想政治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

思想政治工作体制机制日臻完善。学校成立思政工作研究会,投入专项工作经费;每月组织至少一次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划拨专项经费给予保障;党委常委会每月至少研究一次师生思想政治工作,听取相关动态调研报告,分析师生思想状况并提出针对性解决措施;学校每学期开学后第一个月内专题研究师生思想动态,并据此制定或调整为教职工和学生办实事项目;每月定期召开学生工作动态分析会;学校严格按照1:200配齐配强思政工作队伍和辅导员专兼职队伍、划拨辅导员队伍建设专项工作经费,确保工作开展需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继续深化“家长学生两地书”“党员服务站”“大学生实践经营公司”等独特品牌建设,积极探索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和新媒体环境下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新模式,学校官方微博等五大媒体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师生原则,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宣传学校改革发展的重大活动和取得的成绩,注重反映师生员工在教学、科研、管理工作和科技文化活动中的突出成就,充分发挥了舆论引导和宣传教育作用。截至2013年底,学校官方微博粉丝数量达10370人,日均增长粉丝稳定在25人左右,日均活跃粉丝比占92.39%左右。官方微博累计发布信息1100条,日发布信息保持在20条左右,每日博文曝光量稳定在75009000次之间。学校在网络上被评为重庆最有爱心的高校之一。大力支持《重庆大学生手机报》和重庆大学生在线建设,做到所有统计学生手机号码的全覆盖;承担了“大学生在线-巴渝文化”相关栏目的建设。学校被评为“2013年度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先进单位”。

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教职工遵纪守法,教职员工无违反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学校无重大安全事故;学校根据“含弘自强、经邦济民”大学精神统筹规划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开展学雷锋、志愿者服务、“文明修身活动”等系列主题活动,组织开展“文明修身·宜居公寓”寝室文化建设大赛、“文明修身·禁烟行动”、“文明修身·关爱教师”等校级大型主题活动10余次;大学生自律委员会、义工志愿者协会等学生组织积极开展文明标兵岗、校园“小红帽”等活动,文明修身的观念渗透到学习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深入每一个学生的心灵结合时政热点和大学生关注的话题,将爱国主义与理想信念、“新儒商精神”育人理念、大学生创新创业等教育活动主题融入其中,以“肩负时代重任,实现青春梦想、 “崇尚科学、反对邪教”、“抵御网络谣言,明善恶、辨真假”、“让青春之光闪耀复兴之路”、“好风气就像好空气”等主题组织开展团组织生活大展演活动和团支部风采展交流评比活动;学校获得“重庆市文明单位标兵”;学校设立“校园文化建设工程专项经费”,确保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费充足,校园环境优美,人文氛围浓厚,连年荣获“重庆市十佳园林单位”。

校园文化艺术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开设《通俗歌曲演唱技巧基础训练》、《茶文化欣赏》、《交际礼仪》等10多门公共艺术课程,提高大学生文化艺术修养。大力开展革命传统文化、高雅艺术和政经要人进校园活动,定期举办学生艺术展演、举办全校艺术活动。积极参与市级学生艺术、体育活动,取得突出成绩:2013年“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校级竞赛参赛作品数104件,较上一届“挑战杯”参赛作品数增加67.7%。推荐其中14件作品参加重庆市竞赛,获得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参赛成绩在重庆市属高校中排名第4。此外2项作品被选送参加全国决赛,其中1项作品入围现场决赛,属四年来的首次。最终斩获全国三等奖1项,累进创新铜奖1项;环境科技协会作为重庆市唯一的高校代表,参加了全国青少年生态环保社团指导教师培训班;ERP学生俱乐部成员战胜众多985211高校的代表队,勇夺“2013全国大学生管理决策模拟大赛”全国总决赛冠军。学校积极开展体育教育和大众体育活动,每年四月定期举行校级运动会,各级团学组织经常性开展各类娱乐性体育比赛,大学生体质健康及格率达到97%

四、党风廉政建设

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形成了反腐倡廉整体合力。坚持每年制定《重庆工商大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分工包项责任制》,将反腐倡廉工作纳入到了全校改革发展的总体工作中统一部署实施,对校级领导干部的党风廉政建设任务逐一分解落实到人。学校党政主要负责人与各二级单位党政负责人全部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一岗双责”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强化。2013年还拓展责任制向二级单位内部延伸。组织校领导及正处级干部到重庆市九龙监狱开展警示教育活动,集体参观了监狱环境、警示教育展厅和服刑人员生活场所,观看了警示教育片和服刑人员编演的贪腐教育小品,听取了服刑人员的现身说法,打好“防疫针”,筑起"防腐堤",取得了较好的宣教效果。学校配备专职纪检监察干部10人,其中高级职称4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9人,达90%以上。学校专门设有纪检监察工作(反腐败工作)经费。

惩防腐败体系进一步健全。坚持每年召开全校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大会各1次以上。重点加强对干部人事调整、大宗物资采购、基础建设项目、各级各类招生、学术科研项目等重点领域的监管,2013年无违法乱纪事件发生。严格执行招投标制度,做好招投标监督工作。纪检监察部门共参与招投标项目92项(比去年86项多6项),其中基建、修类31项;教材、图书、大宗物资设备采购类49项;其它类(主要为审计及门面招租)12项。此外,纪检监察部门还积极参与考察投标单位,比价采购,询价,合同、协议谈判,工程竣工,设备安装验收等监督事项61项。对研究生、本科生招生录取工作进行全程监督,在艺术类专业、特殊类型招生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英语等级考试中认真履行监督职责,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学校还高度重视发挥审计监督职能,全年完成工程审计项目134项,节约基建、维修资金2466.46万元,平均审减率17.74%

重视办信办案工作,加大违纪违法查办力度。学校党政主要领导每年定期听取信访工作汇报,坚持执行“校领导接待日”、“纪委书记接待日”制度。校纪委执行举报箱专人定时开取制度,确保信访渠道的畅通。2013接到群众信访举报10件(其中公示期间反映问题1件),办理10件(去年5件,今年多5件);立案1件,从公安机关收到案件线索,经立案调查核实,按程序和法规给予相关责任人党纪政纪处分。进一步建立健全了信访举报、案件查处,以案促管、以案促建的长效机制。对初核调查发现管理薄弱环节的,责成有关二级单位进行整改,对责任人进行了批评教育和廉政谈话,对署名反映问题的,向来信或来访人进行了回复。进一步建立健全了信访举报、案件查处,以案促管、以案促建的长效机制。

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干部廉洁自律意识进一步增强。领导班子成员带头廉洁自律,认真遵守执行《廉政准则》有关规定。坚持并认真落实领导干部民主评议、述职述廉、年度考核、目标管理等各项考核制度。对新任命或新聘任的干部坚持开展任前谈话和廉政谈话。校纪委对遵纪守法、廉洁自律和作风建设等方面发现的苗头性问题,群众反映突出、虽不构成违纪、但已产生不良影响的问题,群众举报属实、属自查自纠的问题,组织上需要提醒、告诫或需要本人做出说明的其他问题所涉及的领导干部进行了诫勉谈话。深化“三项治理”工作,加强对“小金库”的治理;2013年,学校严格按照重要八项规定,及时在校园网和部门网站上转发上级有关廉洁规定,如重庆市党员干部政治纪律“八严禁”、重庆市党员干部生活作风“十二不准”、严禁公款购买印制寄送贺年卡等物品、严禁元旦春节期间公款购买赠送烟花爆竹等年货节礼等纪律法规。在党员组织生活中安排了2次党纪教育的专题内容,分别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和中纪委全会精神、全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和市纪委四届三次全会精神。继续加强违规收受红包、超标准使用公务车、干部违规经商办企业等问题的清查,没有发现违规现象。

五、学校经费保障与资产管理

经费管理机制健全。在以校长为组长的财经工作领导小组统筹下,根据学校“三重一大”制度建立健全了相关工作运行机制、议事规则及审批权限。学校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制定了预算编制依据,并就预算经费的切块、下拨、调整、运行管理以及决算编报与分析等制定了明确的工作流程和运行机制。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明确规定处理各种经济业务的职责分工和程序方法、明确资产记录与保管的分工、保证会计凭证和会计记录的完整性和正确性、明确规定计算机财务管理系统操作权限和控制方法等,配备专业人员保障内部控制的落实。学校实行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各部门教职工随时可以在校园网上查询本部门预算经费使用情况。在学校每年一度的教职工代表大会上,财务处处长须就学校年度经费收支情况向大会作详细报告。

资产管理规范有序。资产与实验设备管理处为学校的集中采购部门,管理(使用)部门只负责提供符合招标要求的技术方案,严禁参与政府采购的其他工作。2008年重庆市财政局和重庆市教委批准我校为部门集中采购试点单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重庆市教育系统部门集中采购工作规程(试行)》等法律法规要求,我校严格执行采、管分离的原则,学校曾多次修订《重庆工商大学招标工作管理和监督办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要求。学校资产和财务管理工作制度健全、程序规范、运行有序、合理合法。

奖助贷政策落实。学校认真按规定全面贯彻执行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政策。阳光操作,程序正当合法,让每一个有能力有条件的学生都获得了国家政策给予的资助。2013年,学校确立了发展型资助的新理念,构建并运行“1+3+5”新的资助工作模式,启动资助育人“五个一”成长计划,以校内资助、国家资助、社会资助、校外勤工助学实践基地、带薪实习、大学生实践经营(集团)公司、应征入伍等近50项各类资助项目为依托,全面实施精致化管理,累计为占全校学生数比例为28%8444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了约25583人次的资助,共计发放资助金额约6575.67万,人均获得4次资助共计金额约7787元,每人次获得资助约2570元,实现了对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全覆盖。其中,国家奖助学金从发布通知、申报评审、公示监督、资金发放等方面严格把关,无一错漏,无学生投诉。学校按规定比例从事业收入中提取学生资助资金,专款专用,应助尽助,效果良好。

六、安全稳定

安全稳定工作机制健全。学校高度重视安全工作,年度均有安全工作计划并将其纳入学校年度工作要点;成立了由学校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安全稳定工作领导小组,一名副校长专门负责安全稳定工作;每年均有固定的专项经费用于学校安稳工作,并坚持按时向上级有关主管部门报送安全稳定信息。学校负责安全工作的部门为党委保卫部和保卫处,下设四个科级单位,有专职保卫干部21人,校卫队员45人。所有校舍场馆均有负责安全管理的专门人员;每年定期对师生员工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法制教育。学校结合实际制定了安全管理制度,并按照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制定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每年定期进行消防、反恐、防灾等各类培训及演练,提升专兼职人员的安全管理意识和防护技能。

校园总体安全和谐。学校未发生一例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政治事件,未发生一例严重暴力恐怖事件,未发生一例大规模群体性事件。

安全隐患排查及时。学校坚持定期排查各类安全隐患并责成有关部门限期整改,由相关部门联合组成督查组,对整改情况进行督察落实。高度关注师生思想动态,及时掌握了解校内各类矛盾纠纷的苗头,并积极采取措施妥善化解。315日,30余名青年教职工因对绩效改革不满而聚集在校门口,引起进出学校人群的围观,以致一度被网络误传、炒作,给学校、社会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学校党委、行政及时采取了果断措施,有效防止了事态进一步恶化,并多次深入检查、剖析其原因,为后来做好十八届三中全会、市委四届三次、四次全会以及重庆市“两会”期间的安保工作中奠定了坚实基础。学校按照上级有关部门要求业已建立健全师生员工意外伤害和重大疾病保险体系,为大学生办理了大学生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为教职工办理了重庆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及为师生办理了补充商业保险。学校积极配合当地政府及其他有关单位对校园周边环境进行整顿、清理,并按要求对违章违法行为协同查处、整治,效果良好。

七、基本办学条件

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教育部规定数值,师生学习、工作、生活环境更加优化。目前我校教学行政用房总面积为299699平方米,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为9.98平方米。学校在关注招生规模的同时,注重加大对图书购置的投入,现有纸质图书总量218.48万册(电子图书7168.00GB),生均67.97册,2013年购入新书13万册,比2012年生均增加了1.8册,改善增幅达2.6%。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8317.84万元,生均5698.84元。专任教师总数1803.5人,生师比17.821。现有体育场馆150793平方米,生均5.02平方米。

八、教学建设、改革与管理

继续推进“质量工程”建设。建立了完整的国家、市、校三级“质量工程”体系,《国际市场营销——理论、实务、案例、实训》教材获批“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选题立项;“经济学专业”被批准为国家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获批六个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我校“重庆工商大学-重庆商社集团经济学实践教育基地”获批首批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7门课程被评为重庆市2013年高等学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三门课程被评为市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1项教改项目获得2013年市级教改立项,立项率为95.5%会计学原理、管理学、统计学、零售学、化工原理、数学模型与数学实验、旅游规划与开发等7门课程获得市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立项率为100%,在重庆市所有高校中居前列,仅次于西南大学,和理工大学并列第二。启动特色专业建设,根据市教委统一安排,组织了6个专业申报市级特色专业。2013年共获批6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4项市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教学经费投入有保障。学校严格执行教育部规定的思想教学经费投入标准;进一步加大了实践教学投入,实验教学条件得以明显改善;2013年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预算申报工作卓有成效,获得专项资金1200万元。学校共计投入约46万元资金资助和奖励了15项学科竞赛活动,共获国家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23项,三等奖5项;省部级(赛区):特等奖1项,一等奖21项,二等奖41项,三等奖36项。

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2013年获得市级教改项目立项21项,其中重点项目4项,一般项目17项。根据重庆市教改项目管理相关规定,11月组织开展2010年市级教改项目的结题验收。经过专家评审,所有申请结题的10个项目顺利结题。进一步完善了通识课程体系。进一步对文化素质选修(通识)课进行了完善,现在文化素质选修(通识)课分为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心理健康、素质拓展培训和创新创业教育五大类;按照《南岸四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跨校互选管理办法》,积极开展四校的跨校互选课工作,继续加强交流与合作。本学年我校有8名教师(教授7名,副教授1名)分别在重庆邮电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给学生授课。重庆交通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共有6名教师(教授4人,副教授2人)给我校学生讲授课程,选课人数1381人次。

教学管理与质量保障有力。2013年,为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管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建设优良学风、教风和校风,学校组建了重庆工商大学课堂考勤与管理督查组,不定期抽查全校的课堂考勤,并及时在数字化校园网中公示,便于各学院及时掌握学生出勤状态。本年度共组织课堂考勤85次,抽查上课教学班次3383个。全校学生平均出勤率为89.0%,较2012年有明显提升。按时完成了学生的学籍学历电子注册工作,做到了准确及时。出台了《关于教材的选订、取消、自编等有关问题的处理办法》,进一步加强了教材建设与规范管理。教师队伍建设业绩突出,谢新教授成功入选“两江学者”特聘教授;文传浩、周立新入选产业经济学“巴渝学者”,李川入选环境工程“巴渝学者”;2人成功申报2013年“国家特支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和“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推荐重庆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专家库专家3人;推荐周兵教授领衔申报重庆市首批“首席教授工作室”;四位教授当选2013-2017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其中杨继瑞教授当选经济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曾庆均教授当选经济与贸易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龚英教授物当选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靳景玉教授当选金融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学校教务处荣获“重庆市高等学校优秀教务处”称号。

九、科研与社会服务

科研项目持续增长。2013年度共获得国家“两金”项目29其中,国家社科基金13项,国家自然基金16项;首次获得国家“星火计划”项目1获得教育部项目20其中,人文社科研究项目18项,教育部归国留学人员基金项目2项。获得省部级项目56重庆市基础与前沿研究重点项目1项;重庆市基础与前沿研究一般项目19项;重庆市攻关项目4项(应用开发类3项,科普类1项);重庆市新青年科技人才培养1项;重庆市决策咨询与管理创新项目4项;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27项。此外,还获得市教委项目57重庆市教委科学技术研究项目35项;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20项;重庆高校创新团队项目2项。在横向项目方面,共争取到横向课题219项。经多次专项审计结果表明,学校的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和使用得到进一步规范。学校还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纳入学校整体发展战略,通过多方努力,科研总经费中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合同总经费达到3000余万元,占全校科研总经费近一半。

平台建设取得进展。由我校牵头建设的“成渝经济区城市群产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获批“重庆市2011协同创新中心”,标志着我校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工作取得了重要突破。学校有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废油资源化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教育部平台2个,重庆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产业经济研究院、企业管理研究院、重庆市发展信息管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电子商务及供应链系统重庆市重点实验室、检测控制集成系统重庆市工程实验室、油处理装备与绿色化工技术重庆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天然药物研究重庆高校市级重点实验室、催化理论与应用技术重庆高校市级重点实验室等重庆市科研平台8个;2013新增1个市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庆廉政研究中心”、新增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催化与功能有机分子重庆市重点实验室”。此外,重庆市经信委批准我校设立“重庆市两化融合物流信息化技术应用中心”。

科研成果再获突破。2013年学校共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22项。其中: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1项;商务部发展研究奖二等奖1项;国家统计局统计科研成果奖三等奖1项;重庆市第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8项),获奖总数居市属高校第2;重庆市科学技术奖励7项(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科技进步三等奖5项),获奖总数居重庆市高校第2位,市属高校第1。高水平论文数量稳步增长,共发表A类重要期刊论文40篇,B类重要期刊120篇;CSSCICSCD来源期刊论文300多篇;三大检索收录论文130篇;出版学术著作30部;申请各类专利24项,其中申请发明专利20项,申请授权发明专利14项(其中获得授权发明专利9项)。

产学研合作成果良好。学校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大力开展产学研合作科技创新,积极促进科学成果转化,为西部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通过理念提升、模式设计、制度再造、机制创新和持续投入,着力打造对内对外开放和产学研合作科技创新的特色,系统构建学校科学研究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联系平台与衔接机制,以产学研合作科技创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学校高度重视社会服务,与贵州省遵义、四川邻水、重庆南川区、南岸区、长寿区、万州区、武隆县、城口县等多个地方政府签订全面合作协议,为产学研合作开辟了广阔空间。

社会服务成效显著。学校广泛开展社会服务,其基础研究的思想理论上有所创新,传承文明上有所贡献,学科建设上有所推动,应用对策研究成果有所突破。学校承担市级以上政府部门、重庆市40个区县及四川的邻水、广安、习水、甘阿梁地区、贵州的遵义、湄潭和云南的丽江、宾川、香格里拉等80个区县的委托课题,并为重庆市、四川省邻水县和贵州省遵义市等多个地方政府进行干部专题培训。

十、学科建设工作

学科建设机制健全。我校建立了常态化的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定期研究学科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校长为学科建设工作的总负责人,分管副校长为学科建设的具体负责人。学科建设实行“学校--一级学科(学院、研究机构)--二级学科(学院、研究机构)”三级管理体制,分别负责各项学科建设工作的组织与实施;建立健全了学科建设组织机构及规章制度,成立了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学科办”),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和实施全校的学科建设工作;制定了《重庆工商大学学科建设管理办法》,并根据工作需要适时进行修订完善。严格执行学科建设规划并定期考核。我校严格执行学科建设规划并定期考核。学校构建了经管、文法、工理三大学科群,建立了科学合理的学科群分级分层考核机制和奖励措施,激励各级学科优质完成规划目标。学科定期考核指标主要包括学科梯队建设、科学研究水平、科研平台(基地)建设、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方面。通过定期考核和检查,积极推进各级学科提高竞争力,努力打造具有鲜明财经特色的多学科群发展态势。

研究生教育发展态势良好,生源质量不断提高,招录工作规范严谨。2013年我校分别组织了校内宣传、市内宣传和市外宣传,共计开展现场咨询会20余场;2013年新增5个研究生优质生源基地,生源质量有了大幅度提高。在学校纪检监察部门的全程监督下,我校研究生招录工作严格按照《重庆工商大学201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和录取工作方案》的要求进行,超额完成国家下达我校的招生计划人数。积极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稳步推进研究生集中管理工作。在组织机构、人员配备、规章制度设计、体制机制建设方面进行改革,以逐步实现由分散管理向集中管理过渡。继续完善研究生课程体系,落实课程归属及管理责任,调动学院教学管理及师生上课积极性,适时开展研究生导师、任课教师培训工作,设立研究生培养质量督导组,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大力加强科学道德、学术诚信与学风建设。成立了“重庆工商大学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领导小组”,进一步推进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宣讲专家队伍建设,坚持开展集中宣讲教育;根据《重庆工商大学学术不端行为处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加强对科学研究的过程管理,将研究生学位论文复制比检测制度化,制定了《重庆工商大学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管理办法》,研究生学风建设初见实效。2013年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立项36项,每个项目给予30004000元的经费资助,资助经费达11万。

十一、师资队伍建设

设立人才工作专项经费。学校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每年拿出不少于1000万的专项资金引培高层次人才,继2012年大幅增加人才工作专项经费后,2013年学校再次提高预算,设立专项经费1500万。该预算远远超出学校的收入增长幅度。专项经费的使用严格按照专款专用的原则,层层审核把关,管理规范,效益良好,有效促进了我校高层次人才的引进,调动起全校青年教职员工研修、学习,不断完善自我,不断进取提高的积极性。

人才引进和培养制度健全,效果良好。学校制订了教职工继续教育管理办法、教师出国(境)管理办法、学历学位管理办法等,并根据学校发展实际,不断修改完善。制订了中长远期人才引进、培养规划,据此制定每年的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逐项完成并接受全校教职工的监督。进一步修订细化人才引进政策,完善人才引进激励机制。校领导亲自头积极引进海外高水平人才,全年共引进各类人才55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0人,博士30人,硕士24人;引进的博士中有14人来自985高校,占总数的46.67%。学校组织中青年骨干教师130余人参加国内外各类业务技能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工勤人员三支队伍齐头并进,不断得到发展和提高。

师资结构进一步优化,教学科研共同发展。全校专任教师1616人,其中博士270人(占比近17%),硕士1034人(占比64%),高学位人员占比81%;高级职称人员889人,占比55.19%。注重海外人才的引进与培养,现有师资队伍中具有海外学历或者海外进修学习背境的人员不断增加;通过学历学位进修办法、鼓励出国进修培训等政策引导,改善和优化了学缘结构。学校引进和培养人才充分重视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注重团队引进,注重对教学和研究能力的考核。

高层次人才总量增加,贡献突出。2013年,我校“两江学者”特聘教授、“巴渝学者”特聘教授推荐遴选工作实现突破,取得重要成果。本年度我校组织推荐谢新、潘和平、周兵、文传浩、熊榆等五人申报区域经济学“两江学者”特聘教授,谢新教授成功入选,实现“两江学者”特聘教授在我校零的突破。组织推荐“巴渝学者”特聘教授,文传浩、周立新入选产业经济学“巴渝学者”,李川入选环境工程“巴渝学者”。经相关学部专家会议讨论后签订了特聘教授工作协议,积极配套并落实了相关待遇。推荐申报2013年“国家特支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和“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推荐市属国有重点企业外部董事(监事)人选梅洪常、毛跃一、靳景玉3人并成功入选。推荐上报重庆市规委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10人;推荐重庆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专家库专家3人;推荐周兵教授领衔申报重庆市首批“首席教授工作室”。

师德师风建设扎实推进。成了立了校长亲自挂帅、分管校领导督战、人事、宣传、工会等有关部门具体抓落实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机制,各部门责任明确,任务具体;学校将师德师风建设纳入“十二五”规划,构建了师德师风建设常态机制,健全完善了师德师风建设系列制度,做到了制度、组织、内容、考核四落实。学校每年定期举办教职工师德师风演讲比赛,举办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开展评选表彰先进事迹和人物活动,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进行广泛宣传,教职工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建设卓有成效。

学术道德建设进一步加强。为进一步加强学术道德建设,营造良好的学术风气,2013年学校进一步健全了《重庆工商大学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风建设工作的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将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纳入校风建设的整体工作。学校成立了学风建设领导小组,指导全校学风建设工作。新组建学风建设宣讲团,对全校教师、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开展大规模的学术道德建设宣讲10余次,参与师生2000多人次。在重庆工商大学网站首页开设了学风建设专栏,为形成端正的学术风气形成了良好的氛围。

十二、学生管理工作

学生日常管理制度健全,教育教学秩序良好。学校严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等各相关文件精神要求,制定和修订了一系列学生工作管理文件和制度近40个,并在工作中不断健全和完善。学校每年都结合新校情印发《学生手册》、《辅导员工作手册》、《学工系统工作日程表》等资料,保证学生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人性化。为创建优良学风,学校积极推行学业职业发展规划、开展优良学风班级评选、举办优秀毕业生先进事迹报告会等活动,定期检查学生课堂出勤情况,检查结果与学院年终考评和学生评优、辅导员评优转正挂钩。学生工作在党员服务站、36182大学素质拓展工程、家长学生两地书、实践育人、文明修身、学生公司化创业实践等方面有创新且特色鲜明。学校以高度的政治觉悟和务实的工作作风圆满完成市委宣传部、市教委、团市委等上级部门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学校已将实践育人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并达到了规定学分,实施效果较好。2013年寒暑假,组织安排了1100余名学生到市直机关部门、区县政府部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参加带薪实习工作,学校勤工助学书报亭全年为120多名学生提供了勤工助学岗位,发放劳动报酬超过50万元;大学生实践经营(集团)公司现有经营性项目25个、员工400余人,营业额超过500万,发放员工工资超过100万,均为学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校内带薪实习并兼具企业做工性质的实体“企业”平台,《重庆日报》、新浪网等媒体多次予以宣传报道。学生处理处分制度健全,事实充分,程序规范,处理处分恰当。根据国家相关文件精神制定了《重庆工商大学学生管理规定》、《重庆工商大学学生违纪处分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严格规定了有关学生违纪处理处分的事实认定、与学生谈话、告知家长、处理程序等步骤,既维护了学生的权益,也体现了学生工作的合法性。

学生学籍管理日益规范。学校党政十分重视学籍管理,学籍学历注册及毕业生图像采集工作按时保质完成;转学专业和普通“专升本”工作规范有序;学籍管理制度有所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按时完成了学生的学籍学历电子注册工作,做到了准确及时。对20137601名新生和21848名在校生的情况进行了梳理,完成7415名新生的学籍电子注册,做好2013级新生学籍数据校核、入库,学生证打印、发放及火车票购票优惠卡的复核、发放工作,21848名在校生的学年注册工作顺利完成;完成了20136640名毕业生的学籍学历电子注册和6402名本科毕业生(含派斯、融智学院及成人教育本科学位)的学位数据上报工作。

招生就业工作呈现良好态势。坚持贯彻“一把手”工程,加强就业工作软硬件建设。学校建立了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分管校领导为副组长;学校就业工作制度健全,有《重庆工商大学关于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等10余个规章制度,并印制成《招生就业制度汇编》。工作经费有保障,每年专项用于就业工作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的奖励经费为20万元。

完善就业创业课程体系建设,加强就业指导与服务。我校就业指导课设必修2学分,共40学时,分6学期授课,编写并使用《走向成功—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教材,制作统一课件。设有就业指导课教研室,定期召开就业指导课课程建设研讨会,广泛征求师生对课程的意见建议,不断完善创业课程设置、创新教育教学方法;选派教师参加创业教育培训;新建“学创园”、“香樟林”等创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学校依托已建成的就业创业服务大厅和招聘面试场地,设立创业就业指导服务等5个咨询服务岗位;通过就业信息网、电话、短信、QQ群、微博等渠道日均为毕业生发布7条左右人才需求信息;坚持举办春秋两季毕业生双选会和日常专场招聘会。学校积极开展就业帮扶工作,建立了就业困难学生帮扶台账,采取“一对一”的方式,从校领导到教师主动与就业困难同学结对子,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推荐。

就业指导工作成效显见,各类指标稳步提升。2013年,我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0.92%,优质就业率达42.94%,同比增长2.14% ;基层就业率达0.7%,同期略涨。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追踪调查情况反映,毕业生的就业稳定性得到改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作态度、工作能力的满意度和对我校就业工作的满意度稳步提高。

十三、基建与后勤服务

美丽校园建设有成效。学校成立了以党政办、基建处、后勤处、财务处、教务处、保卫处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校绿化管理委员会,配备了专职管理干部6人,建立了由40多名工人组成的专职绿化队伍,负责学校绿化工程管理和日常管护工作。2013年学校全年投入绿化资金60/生,新增校园绿化面积20余亩。学校制定了《学校绿化管理规定》、《绿化工人责任书》、《绿化管理人员岗位职责》等一系列有效的管理制度,绿化工作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校园环境优美,整体景观生态、自然、优美。全校绿地面积达1211.4亩,绿地率达67.3%,绿化覆盖率达70.67%。我校已连续多年获得重庆市“十佳园林式单位”。

校园基础建设全部达标。2013年竣工(含维修、改扩建)校舍建筑面积逾2000平方米,“综合实训与文献信息中心”等在建项目完全按照市教委有关要求进行报批、招标、施工、管理;建设校舍工程质量全部合格,未出现重大工程质量安全事故;基建队伍专业配备合理,工程及人员管理规范,严格执行校园建设总体规划。全年未发生基建人员违法违纪和恶意拖欠工程款及农民工工资情况。

建设工程招标工作规范。学校所有基本建设项目均由资产处牵头、纪委监察处全程参与、采取公开招标方式进行,公开招标率达100%;学校严格执行招投标法律法规,无招投标投诉。

后勤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学校根据相关政策和市场行情的波动,落实对学生食堂各项优惠政策。对食堂的水电气优惠和减免;学生食堂的大型维修改造、大型餐饮设备购置和更新,空调、电梯等大型配套服务设施投入和运行费用由学校承担;对后勤经营的食堂实行零租赁等优惠政策。建立学生食堂饭菜价格平抑基金。学校加强对学校学生食堂的安全及食品卫生管理,全年无发生食品卫生安全事故。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宿舍管理和服务,制定了《学生宿舍管理制度》、《学生公寓消防应急预案》、《维修流程》、《学生公寓聘用员工管理办法》、《学生宿舍管理及违纪处理办法》、《学生创建文明寝室实施办法》、《学生公寓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评选及奖励办法》等管理制度,学生公寓日常工作有章可循,做到制度化、精细化管理。学校后勤系统采取多种方式维护广大教职工权益,如采用购买米面油期货方式确保进价成本低廉;与生产粮食的企业或农场签订直供合同,确保粮食安全可靠;为广大教职工提供午餐直供窗口,避免因用餐排队耽误上课时间,等等。全年后勤职工未发生任何违法违纪案件。

校园卫生及整体环境有保障。校园风景秀丽,四季常青,园林布局合理,校舍依山就势,格调清新雅致,环境清洁卫生,师生满意度高。学校国资处核准进入学校学生食堂的餐饮企业准入资格,后勤集团饮食服务中心对日常经营进行管理。食品经营场所证照齐全,食品原料通过招标等实行定点采购,实施索证制管理。学生公寓每天进行卫生检查并按《寝室卫生评分办法》进行评分。每周五进行卫生大检查,学校将寝室清洁卫生纳入文明寝室创建和公寓评优评先考核的重要内容。学生宿舍室内整洁干净。

节能减排措施有力。学校认真贯彻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积极推动节能节水工作深入开展,积极探索建设节约型校园的新模式和新方法,引导广大师生牢固树立节约意识,全面推进节约型校园、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学校成立了节约型校园建设领导小组,由书记、校长任组长,分管副校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建立科学完整的组织领导体系和职责明确的工作机构;健全各项节能节水管理制度,先后制定了《重庆工商大学水电管理办法》、《重庆工商大学空调用电定额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加强对节能节水法律法规和新技术新产品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下达水电用能额度,实行用能计量,加强校园用能监管;积极实施节能改造,抓紧推进节能减排新平台建设,切实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2013年圆满完成市教委下达的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目标。

 

 

 

中共重庆工商大学委员会重庆工商大学 

                          2014年2月27

收藏